description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新创业  > 基地建设 正文

十五年磨砺之剑——访我校电气信息学院电子设计竞赛指导团队

  • 作者:电气信息学院 曾志刚 学通社 赵开强
  • 发布时间:2014-11-03 21:09:17
  • 来源:学校新闻网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2011年国家二等奖2项,2013年国家二等奖1项,湖南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2012年省级二等奖2项,2014年省级一等奖2项,近年来在电子设计竞赛中,我校学子似乎手中握有神剑,屡屡都能斩获优质奖项。这些成绩的取得究竟是不是偶然?电气信息学院到底做了什么让学生总是不经意间拿奖?这种拿奖势头还有可能会持续吗?带着一个巨大的疑问号,笔者来到了电气信息学院,对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后文简称竞赛)的指导团队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采访,并且似乎隐约悟出了原来宝剑锋从磨砺出。

图片5.png

2011年全国二等奖得主在调试程序

据长期从事竞赛指导工作的郭照南介绍,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1994年举办的第一届,第二届1995年举办,之后每两年举办一届,明年将举办第十二届。竞赛章程指出,该竞赛“目的在于推动高等学校促进信息与电子类学科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组织运行模式为:“政府主办、专家主导、学生主体、社会参与”。

经历20年的发展,竞赛已经成为目前国内高等院校参与规模最大、认可度最高的学生竞赛活动之一,上届竞赛有来自全国的1044所院校,共计11838支队伍、35514名学生参赛。根据教育部2013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普通本科院校数量只有1145所,高职院校数量只有1297所,这意味着几乎所有开设了电类专业的高等院校都参与了竞赛。

湖南省教育厅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填补偶数年竞赛的空白,于2012年配套举办了首届湖南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之后每两年举办一届。

十五年前初入江湖

我校于1999年首次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初入江湖十分艰难,不光学生没经验、指导老师没经验、组织工作也毫无经验可言,前5年基本全交学费了。但是学校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反而越来越重视,正因为这样的坚持,2005年终于取得零的突破,2007年由于学校大力投入资金,竞赛成绩更是达到了一个顶峰,在湖南赛区6个参赛队得5个奖,同时获得优秀组织奖、优秀指导老师奖,成绩仅次于国防科技大学,并一举夺取全国一、二等奖各一项。那些年涌现出了一大批无私奉献、不断进取的优秀指导老师,他们培养了一届届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卓越学子。

图片6.png

2007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师生合影

回想起那些艰苦的岁月,郭照南和曾志刚两位老师就略显激动,打开了话匣子。其实竞赛在锻炼学生的同时,也锻炼了老师,许多指导老师通过指导竞赛,提高了自身的教学科研水平,例如:浣喜明、王迎旭、李晓秀等老师多次获得“校十佳教师”、“校教学质量优秀奖”等奖励;杨跃龙老师的横向科研课题越做越红火。学生的收获当然更大,所有参过赛的学生在学习能力、钻研精神、动手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步入社会后表现都非常突出,例如:肖桂良(女)进入美的集团仅两年就获得“十大科技明星”称号和一台轿车的奖励;严国陶领导的创业团队创办了创客电商类的企业,今年又将扩大原有的850平米厂房;刘荔鑫、李祥来因动手能力突出留校,并加入了老师的科研团队或从事实验室的管理工作。

但是冷静回想,那些年突击式的培训模式依然存在致命的破绽,那就是指导老师、社会的参与度过高。通常几个指导老师负责一支参赛队,采用分散式的组织管理手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较大,队伍之间缺少必要的交流;而且硬件设施也不够齐全,往往电路板、部分电路模块的制作对企业的依赖也较大。这样一来,随着一批老师因为健康、年龄等原因退出指导队伍后,随着学校因偿还贷款的压力大大减小了资金投入后,2009年的竞赛成绩较2007年下滑比较严重,竞赛的组织培训工作也走入困境,到了一个必须继续修炼内功的阶段。

宝剑锋从磨砺出

分管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电气院副院长杨跃龙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总结了电气院近年来新的举措和努力。2010年,电气院慧眼识珠聘下了参加过也指导过竞赛的李延平老师,他将母校湖南理工学院和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经验移植过来,并加入了电气院指导团队的智慧,逐渐建立了日常化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训模式(见《沉静的筑梦之地》);同时,为了将以往的分散式组织管理模式转化为集中式组织管理模式,电气院于2011年专门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工作小组,进行了优化的顶层设计;另外通过一如既往的多方筹资,尽可能地改善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的硬件建设。

通过这些举措和努力,加上学校投入力度的回升,竞赛的组织管理工作又慢慢回到正轨,正如大家所见,2011年至今竞赛成果丰硕。在全省高校“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建设工作现场交流会上,我校更是在会上做了重点发言,介绍经验,在省教育厅副厅长葛建中的讲话中,特别点名表扬我校做法,同时给出了对今后工作的指导意见。

众志成城齐用劲 宝剑出鞘终有时

虽然成绩骄人,但是工作仍然有可提升的空间,很多现实问题仍然值得冷静思考、深入研究,唯有不断创新,方能立于不败之地。诚如竞赛章程所述,竞赛的目的不仅仅是拿奖,更重要的还是在于推动高等学校促进学科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也是杨跃龙采访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接触过程中,听到了电气院竞赛指导团队的隐忧和规划。他们一致认同,要想使人才培养进一步量变并最终实现质变,继续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的创新、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同时列举了很多可采取的具体做法,例如:要继续拓宽基地的经费来源渠道,除了加大投入外,在各类项目申报时对基地予以倾斜,保证经费的固有来源;加大对指导老师的激励机制,以稳定队伍;为基地学生开辟免修、奖励必修学分、基地培训课程纳入培养计划等创新渠道,以保证学生的精力;奖助学金向基地倾斜;继续扩大基地规模;除目前的培训方向外,增加数学建模、软件开发、APP应用、视频处理方向等等。

图片7.png

201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师生合影

看到电气院竞赛指导团队全身心扑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的模样,脑海里闪现出了那句熟悉的“锲而不舍,敢为人先”的校训,相信如若学校、学院、师生各方齐心协力,我校在电子设计竞赛和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一定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Baidu
sogou